11月18日,蚂蚁集团正式推出全模态通用AI助手“灵光”,瞬间引爆科技圈。这款被定义为“业内首个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AI助手”,以“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”为核心卖点,并同步登陆安卓与苹果应用商店,标志着移动端AI应用开发迈入新纪元。

据官方介绍,“灵光”首批上线三大功能——
“灵光对话”:实现多轮语义理解与动态响应;
“灵光闪应用”:用户通过口语描述即可生成可交互、可分享的轻应用;
“灵光开眼”:支持3D模型、音视频、图表、动画等全模态内容一键生成,彻底打破文本、图像、代码的创作壁垒。

然而,在品牌保护层面,“灵光”却面临潜在风险。经查询,“灵光”商标已被多家公司注册在不同类别,覆盖软件、广告、教育等领域。另外,其功能子品牌“对话”“开眼”也早已被注册。
这一现象折射出科技企业的典型困境:技术迭代速度远快于商标布局。尽管蚂蚁集团可能通过异议、收购等方式化解风险,但新品牌若未提前构筑商标护城河,极易陷入被动。
在AI爆发时代,企业既要争夺技术制高点,也需构建无形的品牌壁垒——商标。








